一、start
3月7日,第一次的上課,原本8點開始的課程因為軟硬體方面的問題,延後了約半個小時。期待的心情也瞬間被潑了一盆冷水。等到所有同學都安置完畢後,開始了一些例行性的自我介紹與課程簡介,當我按著老師的指示進入wiki時,心裡想著「GOD!!,很好,連課程大綱都是英文的」,我慢慢地看著課程大綱及課程要求,突然發現,許多作業是要求我們做心裡的思考與回饋,實在不像一門「科技組」的課!
二、Step by step
期待:WOW!有新的blog了,可以拿來聊天打屁!
第一週的上課,Grace希望我們可以申請google和PBwiki帳號。早在課程開始之前,我就開始有使用gmail的習慣,不過從來不知道google還提供了許多附加功能。而google blog也不是我的第一個blog,台灣這幾年流行的「無名小站」,由於操作及介面都相當符合使用者需求,服務良好,也擄獲了許多人的心。多了一個blog,要做什麼?聊天打屁嗎?
現實:蛤…要寫心得,還要深入的喔
看著課程大綱上寫的「寫下你的心得,學到了什麼,看到了什麼,感受到了什麼」,這是第一次拿blog來記錄自己的「課程」作業。既然知道了,well!怎麼記?詳細記錄上課情況嗎?或者是…?
記得有次繳交實習心得時,老師對著全班說:「你們的心得可以再『深入』一點」,那時候心裡想,怎麼個深入法?心得不就是心得嗎?不就是紀錄自己當下的感覺,完整的呈現嗎?
Well, it’s ok:
其實老師只是把我們的盲點和問題點了出來,「心得」真的只是紀錄感覺而已嗎?在後來不斷的思考中,我慢慢對心得有了不一樣的解釋,「心得,不僅是紀錄當下的感覺,更是紀錄與從前經驗的結合」,舊經驗所能於心得連結的多寡,將會影響一個人「寫心得」的深入性。
期初時我還是不了解,純粹記著每週的流水帳,漸漸地,開始有了一些與經驗互相結合的新想法、新概念在我腦子裡打轉,我慢慢地,慢慢地將它整理、重新思索及定位,也呈現了一個我從未想過的blog面貌。
期待:WOW!大家來聊天吧!
當google group開張的那天,同學們都很開心的在論壇中留言,也對PBwiki這個人人都可以修改的小東西感到新奇,我們躍躍欲試,心想:「可以向Yahoo的家族一樣PO些笑話,講講自己對某藝人的評價,然後應該會引起一些討論吧!」
現實:啊?又是用來寫紀錄作業用的啊…
Grace:「我們會在google group上進行,而PBwiki上將會有小組報告的呈現」,老師說著!而事實上,也的確是如此,我們時常使用google group進行議題討論,同時,老師也希望我們的討論是熱烈的、回饋有建設性的,而在PBwiki上能運用小組分工共同編輯報告頁面。
Well, it’s ok:
多麼有趣阿!我想。雖然本來就不該否定工具的多樣使用性,不過接觸blog和group至今,大多是做生活上的分享,或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,使用group分享音樂、電影等,使用在課程上,我只能說:「真的很新奇」,也顛覆了我對工具使用的想法,看到了blog和group另一種的面貌和價值。
期待:了解國外的學習文化
一聽到遠距課程,心想:「WOW!也許可以看到很多國外的學習文化、開開眼界」,我想要看看其他國家的教學方式、環境、課程,這包含了一種比較的動機,也許可以藉此分析,為什麼國外的學生「看起來似乎每個都很厲害!」,就我的印象中,每個學生總是自信滿滿,讓我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地學習文化,朔造了這樣一群學生,自信,始終是走出去的一個重點,這是我堅信的。
現實:什麼?這是電影課嗎?
看著課程大綱上寫的,prediction 2007、教育的未來(影片)、OOPS(開放式課程)、知識經濟與教育(影片)、百元美金電腦(影片)、世界是平的(影片)。疑?怎麼沒有辦個我所期待的,有的連名字都很奇怪,好多電影,這是電影課嗎?教材中很多又是原文,簡直讓我們一個頭兩個大了。
Well, it’s ok:
慢慢地,在課程進行中;慢慢地,了解我們該學到的是什麼;慢慢地,了解到老師想帶給我們的是什麼。很新奇,從來沒有老師帶給我們這些。Now,我很感謝老師讓我們看清,在這個平的世界,我們應該要做什麼。努力念書,一定要的;自己念?no no no ,這已經不是一個人能夠單槍匹馬、以一擋百的世界,你必須要先看準時機,呼朋引伴的大舉進攻,也許,你就會是下個世紀的霸主!
1 則留言:
蠻好蠻好,有看出一點點心理的想法,和實際的差距,以及調適的過程...
也許就應該打廣告說是電影課,這樣可能更多人會來修,哈哈
加油!
張貼留言